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调查

石阡县:绘就易地搬迁新画卷 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4年03月19日 16:22:11 作者: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刘蕾、郑新钰、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

铜仁市石阡县平阳社区组织易地搬迁进城后的妇女在培训中心学习金丝珐琅制作技术。

铜仁市石阡县平阳社区全景远眺。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结合安置点群众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标,纵深推进“四安家园”提质升级,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助推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突出党建引领

完善基层党建体系强基础

强化组织引领。石阡县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调整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切实发挥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作用。全县1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均由县级党政领导联系,每季度至少到联系点调研指导1次,每年帮助解决2个以上实际问题,确保搬迁群众能稳定融入,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为基础、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地基层组织体系,切实发挥各类组织在安置地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去年以来,到14个安置点开展调研110余次,开展联合督导检查9次。

健全服务管理。为加强对安置点搬迁群众的有效管理,组建安置点村(社区)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应急等网格,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要求,科学划分网格26个,设立网格党小组26个,选聘41名网格长(楼栋长)、9名城市社区安置点专职网格员,负责搬迁群众日常事务和宣传落实上级精神,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去年以来,各安置点网格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30余起,有效提升服务质效。

配齐工作力量。选优配强安置点社区“两委”班子,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社区)干部管理,并建立社区后备干部人才库,注重从离任村干部、年轻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等选配为居民小组和楼栋负责人,实现将党的政治优势转为服务群众的工作优势。根据驻村工作轮换要求,全县14个安置点共选派14名第一书记及42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

突出机制创新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稳定

搭建“三大平台”,完善服务功能。石阡县围绕社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安置地党群服务中心阵地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搭建党建活动平台、服务群众平台、协商议事平台,将社区议事会议、楼栋长会议和社区共建联席会议等协商议事活动前移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协商议事重要平台,及时完善社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协调解决搬迁群众在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的诉求。

统一“四项标准”,建优服务阵地。按照因地制宜、共建共享、节约高效的原则,整合党建、治理、服务等功能,对党群服务中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现有场所整合使用,提升综合使用效率。去年以来,安置地党群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45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60余起,切实发挥社区服务作用。

建强“五员队伍”,提升服务质效。探索实施“125”工作法,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头作用,切实把党的工作落实到安置点治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以党小组长、楼栋长为抓手,建立社区管理网格,推动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以思想引领员、就业服务员、排忧解难员、权益维护员、文明倡导员等“五员”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安置点搬迁群众后续服务质量,促进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转变。

突出就业保障

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稳增收

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服务水平。石阡县立足就业和社会职责,精准发力,在安置点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选派41名优秀业务人员充实劳动保障力量,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专抓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并明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强化服务机制。按照“五个一批”方式,县人社局、县就业局、县生态移民局等部门协调发力,持续推动有劳动力的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建立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力量,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沟通、微信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信息,建立搬迁就业信息动态管理台帐。服务中心每月开展1次就业信息登记,每年向未就业的搬迁劳动力推荐3个以上就业岗位,为积极促进新市民更好融入新城镇创造条件。

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紧紧围绕“一户一就业”目标,通过与东莞市结对帮扶单位联系,通过“采集就业岗位、推送就业岗位、寻找就业岗位”方式,搭建石阡东莞劳务协作“直通车”,点对点向搬迁群众开展劳务就业信息宣传和就业岗位推荐。去年以来,免费集中输送易地搬迁外出就业群众152人,向外输送劳动力735人,实现劳务就业由“零星式”向“组织化”转变。

突出思想教育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素质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石阡县严格按照《贵州省2022年度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标准》,实行易地搬迁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大资金保障,健全完善搬迁安置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设施设备,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从机关、国企、学校、非公等不同领域招募优秀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以上育德宣教、健康义诊、应急抢险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社区搬迁安置点公共文化服务专职人员54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20余场次。

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立足印染、竹编、苔茶制作等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转化为搬迁群众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加工作坊等,构建“文化产业+合作社+搬迁群众”的模式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突出共建共治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保秩序

构建“红色物业”管理体系。石阡县推行“红色物业”工程建设,探索推进“党建+物业”管理机制,通过实施“红色物业”工程,搭建服务社区的重要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和业委会党员负责人与社区党组织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着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的物业管理难点、痛点问题,逐步建立起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管理体系。

建立文明激励机制。以社区为单位,设立道德评议委员会,每季度开展1次民主评议活动,建立“居民积分+爱心超市”模式,制定积分管理评分细则,引导居民参与清洁家园、互助守望、助困帮扶等志愿服务积攒积分,积分可以在“爱心超市”进行物品兑换,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建立社区治理队伍。社区讨论制定了居规民约,通过探索“民心党建+X”模式促进社区治理,组建了法治宣传队、青年突击队、“三八”红旗队、夕阳模范队等6支队伍,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提升社区科学化治理水平。目前,已开展系列主题活动25场次,服务群众达2400余人次。(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刘蕾、郑新钰、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2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易地扶贫
  • 社区功能
  • 石阡
  • 求职
  • 时政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