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自媒体

以诗情体悟东汉历史与世情

——读胡大雷《岁月忽已晚》

2024年04月08日 14:41:56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刘敬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阳春朗朗,天地清明,著名学者、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大雷的《岁月忽已晚》(副标题: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似春风十里,芳菲满园,让我潜心拜阅,不忍释卷。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波澜壮阔,古诗作为其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无数的诵读者和研究者。而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由南朝梁萧统历经千淘万漉编选的《古诗十九首》,更是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尽管这些诗歌的乐调、作者和名称均已不可考,皆以句首为题,但它们“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诗品》)的魅力确乎亘古及今,无可抵挡。胡大雷的这本著作,无疑是他经年累月孜孜矻矻沉浸其间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简言之,此书不仅是一部详尽解读《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著作,更是一轴以诗为媒,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东汉末年社会风貌的厚重历史画卷。作者引领我们穿越迢遥变幻的千年时光,将我们带到那个多灾多难、动荡不安、命运无常的时代,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里的人间烟火味与尘世百般情,以及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兴衰、风俗的流变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些千古传诵、耳熟能详的句子,弥散着共同的忧患意识,不管是写离愁别恨、彷徨无措,还是挣扎抗争、追求美好,均朴素自然,浑然天成。通过胡大雷细致入微而又别开生面的解读与剖析,诗作背后所蕴含的世情、哲理与追求等,纤毫毕现,跃然纸上。

全书围绕“岁月忽已晚”这一主题,分别从“负书行四方”“思君令人老”“立身须趁早”“天涯觅知音”等四个方面多元呈现东汉文人负笈远游、入仕为官、爱情悲欢、意识觉醒、交游集会等场景。胡大雷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视角,深挖慢掘,精耕细作,将当时人对梦想前程的追寻、对逝水流光的叹惋、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对生离死别的无策、对知交同道的渴求等历历再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明晰与科学客观,又不乏文学家的丰富想象与灵秀细腻,可以说是赋予了这组古诗新的生命。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如炬目光,穿透纷繁复杂的尘世表象,独辟蹊径地阐发了东汉末年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日思夜省,让人或摇首掬泪,或击节而赞,或反躬自问……

除了从文人(佚名作者)角度对古诗进行品赏探究外,胡大雷亦不忘“将心比心”,对古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分析。通过对一众女性形象的描绘与评赏,作者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在战乱中悲凄而又坚韧,亦充满柔情的女性世界。譬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心抱区区,慎君不识察。”“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等诗句,实际上从侧面表现了一个时代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忧伤、憧憬、无奈、苦闷、坚守与追寻等。而诸如此类剪不断、理还乱的繁杂情感,不仅仅是个别女性的“特征”,而是当时社会女性真实而普遍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换言之,这些女性不仅仅是一个个被动的受害者、旁观者,更是不可或缺的时代参与者、书写者——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个特殊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然,现如今学者、教授或专业作家的古诗文鉴赏类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但真正像胡大雷这样深入挖掘古诗文背后的时代力量与人文内涵,在学术研究中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用古诗文所蕴含的丰富社会学意义来观照现实生活的,则不甚多见。胡大雷在书中例举、摘引了很多资料和文献,如《诗经》《汉书》《史记》《汉乐府》《后汉书》,以及现当代著名文史学家的经典论述等,通过比较、推理与判断,来充分佐证自己的观点,颇为确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阶级矛盾与民众疾苦等。又因其精于选材、深于立意,加之语言诗意典雅、凝练隽永,偶或文白相间,谐趣横生,让人在兴味盎然中豁然了悟:原来那些广为流传的古诗,绝非文人们仅为一己悲喜而作,更充满着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4月08日  第23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文化
  • 文学
  • 读书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