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重庆梁平缘何成西南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2022年11月22日 19:12:25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文图

重庆市梁平区安胜镇万石耕春景区自然风光。

从重庆江北机场出来,坐上去重庆市梁平区的大巴车,可以看到座椅后背上印着一行字:梁平——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

近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秘书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发了证书,梁平获此殊荣。

但据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梁平没有大江大河,湿地资源也不具备明显优势。是什么让其走上国际舞台?

组建生态湿地

专职管理机构

这几天,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主任唐宏每天都要在朋友圈里分享很多条关于梁平“领证”的信息。之前,他在瑞士日内瓦目睹了梁平的高光时刻。

“一路走来,不容易。”唐宏见证的不仅有荣耀,还有梁平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在生态发展上所做的努力。

时光回转,自古以来,河流、湖库、沟渠田塘湖,与临水而建的梁平城区和逐水而居的人民相融相依、协同共生。这或许为梁平今日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梁平虽没有大江大河,但地处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发源地,境内408条水系纵横交错、78座湖库星罗棋布、数以万计沟渠田塘湖串珠成链。”梁平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梁平充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本底,举全区之力,大力实施“全域治水·湿地润城”,打造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多点开花的全域湿地生态格局。

水,是湿地的灵魂。为打造一城清水,梁平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湿地保护修复、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联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唐宏所在的生态湿地专职管理机构——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与此同时,梁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制定“1+6”水污染防治方案和“8+1”河长工作制,统筹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三水共治”。

此外,梁平还组建了由杨志峰院士领衔的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搭建湿地生态科研平台,携手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平实验基地、长江上游湿地保护研究中心、智慧湿地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开展明月山系及龙溪河流域生态研究,构筑成渝湿地生态廊道。

搭建全国首个

城市湿地连绵体

在梁平城区有一片面积达1800亩的湖水,倚巍峨梁山、映绵延竹海,水清岸绿、鱼儿畅游、鸥鹭翔集,这便是重庆市最大的城中湖——双桂湖。

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一片片绿植深浅交织,微风吹过,芦苇摇曳,棉凫觅食游弋。

据介绍,近年来梁平区以保护双桂湖源头为本,实施“十大治理举措”:实施入湖三大河流生态治理、构建水文水系河湖连通体系、取缔网箱养鱼20余处、完成生态搬迁近500户、建设环湖雨污综合管网13公里、打造环湖小微湿地群落、开展环湖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建立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22.88平方公里汇水集雨面水源涵养。

走向公园深处,两座竹子搭成的小屋坐落在栈道一侧。一进小屋,一块名为“双桂湖湿地公园鸟类AI监测大数据平台”的屏幕映入眼帘。屏幕上,正全方位动态地显示着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信息,以及珍稀鸟类的活动情况。

唐宏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公园内摄像头通过提取各种鸟类体貌特征,辅以数万张照片和影像素材,实现对视频画面中的运动鸟类进行多目标捕捉和“鸟脸识别”分类,并在监测到珍稀鸟类时,进行重点报告。

“人们评判水质的好坏,往往只关注它清不清澈。但水环境究竟怎么样,鸟类最有‘发言权’。”唐宏透露,2019年,阔别39年的灰雁再次回归重庆,“落户”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目前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拥有脊椎动物280种(其中鸟类210种),高等维管植物623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在内的上万只雁鸭类候鸟每到冬季都会来双桂湖越冬栖息;还有《诗经》提到的远古走来的植物——荇菜,面积达500余亩。

站在公园的栈道上抬眼望去,不远处就是繁华的市区。杨先生是位观鸟爱好者,每逢休息日,他总会扛上相机来到湿地公园蹲点观鸟。“水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各种各样的鸟儿来得多了,这一城清水也让梁平人的生活变得更欢畅惬意起来。”杨先生说。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变为城市生态会客厅的背后,不仅有双桂湖水的功劳,城市湿地连绵体同样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据了解,梁平在重构农林湿地系统的基础上,聚力建设全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充分利用“一湖四库六水”优质水生态资源,以双桂湖为核心,大力实施河、湖、塘、库、溪连通,引水进城区、进社区、进小区,贯通城市水系绿系,构建了约30平方公里结构完整、功能连续的城市湿地连绵体。空间上,各种斑块的湿地连续镶嵌在城市之中;生态功能上,类型各异的湿地各司其职又有机联系,发挥了城市地表径流收集和净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城市小气候调节、城市雨洪管理、城市景观优化提升等作用。这样一来,湿地融入了城市,实现了“推窗见绿、处处见湿”。

发挥小微湿地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小心一点,别把螳螂放走了。”初冬午间,在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口,一群孩子围在“昆虫旅馆”的周围,好奇地观察着“旅馆”里昆虫的一举一动。

这座“旅馆”不到2米高,由废弃的竹木和瓦片搭建而成。每当下雨时,蜜蜂、蚂蚁等生物就会到这里来“避雨”。“旅馆”外,青山绿水,碧波荡漾,一栋栋白色农房掩映其中,房前屋后花木相衬,展现出一幅清新静美的田园画卷。

村子里,民宿老板陈万明正忙着招待客人。多年前,他的身份还是石膏矿的老板。他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回忆说,村里曾经靠山吃山,因无休止采矿,导致环境千疮百孔——地下水渗漏、地面塌陷、河道断流,村里也常年被浮尘笼罩。

看到曾经山清水秀的乡村“面目全非”,猎神村决定转型发展,当时建了不少民宿,希望通过旅游来增加村民收入。

然而,房子建好了,没有客人来。这让当地管理部门意识到,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前提。

竹山镇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们利用浅丘地带中的沟、塘、渠、堰、井、泉、溪、田等优质湿地资源基础禀赋,将小微湿地保护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进行了深度融合,让小微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美丽风景。同时,村里还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明月山·百里竹海民宿群,让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

如今,昆虫来了,候鸟来了,游客也来了。陈万明说,他18间民宿客房的1个月纯利润就有3万多元。

同样尝到生态富民甜头的,还有重庆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蒋绍国。在当民宿老板前,蒋绍国在外地从事雕塑工作。了解到家乡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后,他义无反顾返乡创业,在安胜镇万石耕春景区打造了碗米民宿。

在碗米民宿内,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整个民宿包含有稻谷成米体验区、农产品展示区、土陶体验区、农耕体验区、稻草编织体验区、耕读文化民宿区和木雕手工作坊等11个特色专区。

作为一名雕塑工作者,蒋绍国还在院落里放置了许多自己的雕塑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耕读传家的传统,所以在建民宿时,我想给来此游玩的人们传递更多的文化元素。”蒋绍国说。

民宿院落的尽头紧连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向远眺望,远山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9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

据介绍,近年来,梁平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将小微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等模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态支柱产业。

眼下,人们在关心,戴上荣誉桂冠后,梁平如何书写国际湿地城市后半篇文章?

对此,梁平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持续巩固拓展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在乡村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优化上,将进一步推广“小微湿地+”发展模式,打造主城都市区粮、蔬、果、渔保供基地5万亩,建设竹丰湖、铁门大白水等康养基地,推进湿地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小微湿地群提升上,将深入开展全域湿地示范工程,培育以双桂湖为核心的5万亩城市湿地网络,规划构建以二环路、渔米路和318国道为纽带的10万亩稻田湿地水文水系;在“湿意”生活赋能上,将成立中国小微湿地联盟,整合大数据资源,加强无人机5G巡航、无人船巡护、鸟类监测识别智能系统(2期)、鸟类AI声音识别智能监测系统、电子围栏等智能巡护、动态监测项目建设,实现湿地智慧化管理。

由此可见,水、野生动物、湿地和梁平的故事还在继续……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21日  第08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梁平
  • 三农
  • 农业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