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原创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公示

匠心蕴乡韵才艺传民俗

2022年12月06日 10:09:23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四川绵竹年画村里,年画作坊艺人在交流年画绘制技艺。

王平摄

江苏南通如东农民画《打春牛》。

邬小伟绘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经各省份推荐和专家评议,91个案例拟入选。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入选案例包括“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传承民族文脉赋能乡村振兴”“四川省绵竹市:立足创新转化让绵竹年画活在当下融入生活”“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保护土族生态文化基地”等。

民间文艺放异彩,百花齐绽促传承。在全国多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有哪些经验做法值得推广?在建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展现地域风格

文艺之花竞相绽放

诗韵故事、歌舞艺术、指尖上的技艺……正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被精彩演绎。

南邻北京市、北靠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通过历代传承发展,形成了“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的特色剪纸技艺。如今,丰宁满族剪纸更是闯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助推产业振兴的新路径。该县坚持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瞄准市场,组织非遗人才与北京研发团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合作,对传统非遗产品进行再设计、再改造、再提升,将满族剪纸文化融合到陶瓷、铁艺、文化衫、首饰、挎包等实用性产品中,形成了一系列满足社会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

在风景如画的大美青海,被誉为“花儿的故乡”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同样备受关注。一直以来,当地群众用土族花儿吟唱民族风情,描绘美好生活。每年夏天,来自甘肃、宁夏等西北多地的花儿歌手和游客会到丹麻赏美景、“漫”花儿。为深入挖掘有关土族花儿艺术资源,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互助土族自治县重点对丹麻土族花儿会、安昭、土族盘绣、土族服饰、土族婚礼、轮子秋、《拉仁布与吉门索》、祁家宴席等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使其中的精华内容得到完整展现和传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位于辽宁省西北部,10多年来,诗词创作在这里得到了大力弘扬。2007年,该镇被中华诗词学会评为“中华诗词之乡”。佑安寺诗社成立于2000年,是于寺镇诗词创作的中坚力量。《佑安风韵》为佑安寺诗社社刊,诗社不定期进行诗词知识讲座辅导,约定每月4号、14号、24号为活动日,诗友们也称“赶诗集”。不仅如此,于寺镇每年至少举办1次诗词朗诵会或赛诗会,如“爱家乡、兴于寺”农民赛诗会、新农村建设赛诗会等,让诗友把作品在会上朗诵,进行评比奖励,激发其写作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充满独特江海风韵的江苏南通如东农民画,持续涌现出精品佳作,进一步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如东县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打造了农民画特色学校,制定出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农民画骨干作者给中小学美术教师上示范课;美术老师以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展示展览,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农民画的兴趣。

探索适宜的

保护与利用路径

据了解,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于今年4月开始,征集各地在推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类型主要包括:地方党委、政府在制定和推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规划,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主体作用,创新打造民间文化艺术特色服务空间,积极开展阵地服务,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等5个方面。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共有964个。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的创建、评审与命名活动,提高了各类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宜兴紫砂艺术研究创作中心主任卫江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说:“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意义深远。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美工技艺、戏曲民谣、故事传说等,不仅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也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精神生活与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生动写照。”

在新时代各项事业全面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重视、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及产业,有哪些现实意义?

有专家分析称,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正是以产业化的形式对民间的文化艺术进行顺应新时代潮流的创造性转化与抢救性保护。这让民间文化艺术不仅能流传于民间,也能活跃于台前;不仅能满足民众的文化生活,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支持民众的物质生活;更能充分保护其艺术形式、挖掘其文化内容、发挥其时代价值。

那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健康有序发展?

“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需要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扎根基层深入细致作调研。还得有步骤有论证,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表示。

卫江安认为,打造“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需要加强自然生态和人文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民间文艺离不开其发源地的自然环境,更离不开其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发掘民间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还应当将眼界放宽,只要其反映了当地的民俗、当地的生活,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那就值得去保护。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评选中,各村镇应该保持日常生活化的一面,让专家们在民俗的活态流变中,找到其中稳定的文化基因,从而让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精准的、合适的保护和传承路径。”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杨慧子表示。

完善传承机制以文化促发展

自古就有“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美誉的四川绵竹,是全国著名的年画之乡。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绵竹年画产生于农耕时期,延续至今。多年来,年画传承人不断进行年画产品的研究,进行开拓创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地年画及年画产

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和不足,比如,年画的创作元素和产品内容还比较单一,年画产品的受众群体还须进一步拓展等。

对此,绵竹市进一步利用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平台,打响“酒香画境美丽绵竹”城市形象品牌,以多元化载体展现年画魅力;同时,积极推广绵竹年画文化的普适性,增加受众群体,让人人都用年画、人人都爱年画,家家都能享受年画所带来的幸福感。

“绵竹将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与城市品牌打造结合在一起,多方式、多平台展现文化魅力,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一位文化传播专家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艺术需进一步规范保障机制,真正与地方发展融合,避免‘玩文化’现象出现。”

还有专家表示,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重挤压使民间文化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教育的缺失使民间文化的传承面临断代,以及民间文化自身存在的迷信糟粕部分等问题,令其急需形式上的转化与内容上的创新。

此外,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全国多地的文化服务触角正延伸到最基层。如何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卫江安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规模与内涵品质的扩大与提升,结合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宜兴为例,就是利用宜兴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宜陶产业、古窑遗存等丰富的资源,打造一个“水土相融,陶文共生”的文化生态空间。同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服务形式的创新,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建设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并加强文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实践,打造区域性的文化概念。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2月05日  第22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艺术
  • 文化
  • 炎黄文化
  • 土族
  • 年画
  • 绵竹年画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