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全国“村BA”冠军背后: 老少村民打球“停不下来”

中山沙溪开展镇级篮球联赛二十余年 球员教练“代代传” 孩子从小到大“有球打”

2023年11月10日 14:13:1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丹

沙溪镇象角村篮球队征战比赛归来,村民们在宗祠前为球队举办庆功宴。

晚上9时30分,沙溪镇云汉村的篮球场内依然有年轻人在打球。

阮宗远和小球员在一起。

刘少林

近日,广东中山沙溪队夺得首届全国“村BA”总冠军。

从广东省省赛、东南赛区大区赛再到全国总决赛,中山沙溪队能一路高歌猛进并最终折桂,与当地多年来不断推进篮球联赛,开展篮球梯队建设有关。尤其在村一级,沙溪镇的各个村更是从上一辈就成了“对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篮球在沙溪镇成了一项男女老幼都关注的体育运动。

近日,记者走访了沙溪镇多个发展篮球运动多年的乡村,探寻全国“村BA”冠军背后的故事。

“篮球之乡”氛围浓球员从小耳濡目染

据《中山市体育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中山的沙溪、石岐、张家边、南朗等地就已有七八十支自由组合的篮球队;新中国成立后,篮球运动在中山进一步发展,到1959年,中山已有1200个篮球场、544支篮球队。而作为中山的“篮球之乡”,沙溪镇的民间篮球发展更为成熟,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球队,有些村还不止一支。

11月4日晚上10时30分,在沙溪镇象角村阮氏大宗祠前的篮球场,锣鼓声响彻深夜的村庄,代表象角村征战2023年中山市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的篮球队回到村子,队员们带着亚军的奖杯,在宗祠前欣赏完舞狮表演后,开始了当晚的庆功宴。据了解,象角村篮球队有5名球员曾参加过刚结束不久的全国“村BA”总决赛,并夺得全国总冠军。

黄华今年34岁,在球队中已经算得上“老”队员,身高180cm体重73公斤的他,至今仍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我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篮球了,象角村篮球氛围很浓,耳濡目染,从小就爱上这项运动。”对于获得全国“村BA”比赛总冠军,他表示很荣幸能代表家乡参赛,但还是要以平常心去看待。“因为年纪偏大了,我也会考虑慢慢转型做教练。”他说,未来想帮助年轻队员成长,继续为沙溪的篮球队作贡献。

今年30岁的冯志强则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经常有高水平的篮球邀请赛,他经常去看长辈们打球,从小学一年级就喜欢上了篮球。冯志强坦言,此次参加全国“村BA”,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大部分球员都是带着伤病在比赛,用意志拼搏至最后一刻。”

今年近50岁的球队教练阮宗远也曾是村篮球队中的一员。他回忆,在他小时候,父辈就已经在村里打篮球了,如今象角小学门口的篮球场,就是父辈们留下过“高光时刻”的地方。而在象角村阮氏大宗祠内的一侧玻璃柜内,摆满了村篮球队历年来获得的奖杯。“柜里只能摆得下奖杯,锦旗还有一大堆呢。”阮宗远说。

一有比赛全村都去看获胜奖金“按劳分配”

阮宗远介绍,在象角村3500多人的户籍人口中,大约有两成左右的青少年成了篮球运动的“主力”,另外那些偶尔打打球的球迷则占到村里人口的八九成。“一到村篮球队参加较大型的比赛时,你从村头走到村尾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因为大家全跑去看比赛了。”

“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只要你能打,比赛就基本停不下来。”阮宗远说,当时象角村篮球队在中山小有名气,经常有其他村队、镇队来邀请比赛。他告诉记者,象角村篮球队的风格是永不言败、“拼命三郎”式的打法,所以当面对一些体校生或退役专业球员组成的球队时,有可能上半场会落后对方,但往往到了下半场就能追回来甚至完成逆转。这对于喜欢看球的村民们来说,观赏性还是很强的。

“我们那个年代都没有接触过专业的训练,当时我老爸在中山打球也稍有名气,后来还被抽调到外地打过球,我受到他的影响,也喜欢上了篮球。”阮宗远开始打篮球时,他父亲就是村里的篮球队教练,而他如今执教村篮球队,也算是接过了父亲的旗帜。

他介绍,当年父辈的球队获得比赛奖金后,是按照队员对球队的贡献来进行分配的,主力球员分走奖金的一大部分,而少部分奖金则是作为“鼓励”分给年轻球员。而这种“按劳分配”也传承了下来,在阮宗远如今带的篮球队中,仍延续着这种奖金分配制度。

办夏令营教技术发现好苗子重点培养

距离象角村两三公里外,是沙溪镇大村之一的云汉村,户籍人口达到5600多人,外来人口也有1.5万人。在这个的村子里不但有篮球协会,还有俱乐部等梯队建设,甚至还有村内的篮球“嘉年华”。

今年67岁的刘少林是云汉村篮球协会会长。“所有云汉村的体育活动,我几乎都经历了。”刘少林回忆,当初组建第一支村篮球队时,村里甚至还没有水泥地,找遍全村都凑不齐上场的5个球员。“我最后找了几个踢足球厉害的年轻人,因为他们身体素质好,这才将第一支篮球队组建起来。”

后来随着篮球运动越来越普及,村里才开始在学校培养一批又一批打篮球的孩子。刘少林说,该村的优势在于人口多,有更大的机会挑选到好苗子培养。近十年来,几乎每年暑假村里都会组织篮球“夏令营”,喜欢篮球的孩子都可以免费报名,教练传授给孩子们基础的篮球知识和技术,同时选拔一些年轻的苗子重点培养。

随着时间推移,阮宗远这一辈的球员也在不断影响着村里的青少年。“在我接手球队以后,基本上都是从小学阶段开始挑苗子,到了五六年级,我看上的球员就会让他们跟着我练了,还有些天赋更好的甚至四年级开始跟着我们练了。”阮宗远带记者来到村里的象角小学,指了指两个放学后在球场打球的少年说,那两个就是挺不错的苗子,但性格有点内向,起初不大愿意跟他到校外练球。“后来我进去学校做课外篮球辅导,和他们熟悉后,他们也开始跟我练球了。”

选拔苗子不收钱球队“困难”时全村出力

阮宗远坦言,他纯粹是因为热爱篮球才成为村篮球队的教练,而选苗子然后培养他们,也都是完全出于公益的。“我父亲也好,我也好,作为村里篮球队的教练都是不收一分钱的。因为教练都是公益的,所以对于选苗子培养训练,都不会牵涉到利益,全凭一腔热血去做。”

他告诉记者,曾经村篮球队也面临过“青黄不接”的困境。当时他们那批20世纪90年代打球的人,由于打得还不错,即便年岁渐长,也一度忽略了对年轻一代的培养。2010年前后,阮宗远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就开始了新人培养,而不知不觉间,那些曾经的“苗子”也都已经30岁了,都到了要养家的年纪,但他们也同样对自己的孩子开始了篮球兴趣的培养。

“技术方面我能力可能还不够,但是会赋予他们篮球最基本的东西,打好基础之后才有可能输送出去。”阮宗远告诉记者,他挑人最大的前提是看孩子够不够热爱篮球。“孩子足够热爱我才有耐心去培养,不然没有热爱,其他说什么都没用。”

“以村里的经济收入水平,在镇里排名并不是很靠前。但依然靠篮球队让村子几乎家喻户晓。”阮宗远说,有时球队的经济状况比较差、又碰到要外出比赛时,就需要发动全村人“赞助”一些经费。“家里条件好的就会多给一些,条件差的也会支持至少一两百元,因为整个村子都很积极,一家掏一点,就能够成事了。”

建立“成长梯队”孩子从小到大都有球打

据了解,从多年前起,沙溪镇已为全年龄段的非职业篮球运动员设置了低、中、高三档赛制体系:首先,针对8岁至10岁的少年儿童设置了U8、U9、U10三个组别的基础篮球赛事,面向他们开展兴趣培育、基础教学,打造“小篮球”比赛;

其次,针对步入高中尚未成年的青少年,沙溪镇开设了U14—U17系列赛事。“很多地方因为赛制不全,球员上了中学就没有专业比赛打了。”沙溪镇教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球员运动生涯的连续性,镇里近年来组织起U14—U17系列赛事,弥补过去青少年球员培养“断层”的现象。

最后,待运动员成年后,便可参加沙溪镇一年一度的最高水平篮球赛事——“沙溪镇甲/乙级男子篮球联赛”,镇篮球队不少现役球员均是从这里被发掘,甚至被选送至市一级球队的。“除了已在全国村BA打出名堂的两个球员,现在村篮球队的教练、队长,有好几个都在外面打球,也同时带青训队。”刘少林说,村篮球队能取得好成绩,也与这些从青训体系一直培养起来的队员贡献分不开。

二十余年举办镇级联赛“教打球也教做人道理”

据了解,1999年,沙溪镇举办了第一届镇级男子篮球联赛,并在2003年分设甲级、乙级赛事,至今已举办22届,成为中山举办时间最长的镇一级男篮赛事。据当地统计,近几届比赛中,每届参赛运动员有近300人,多达70%的群众在关注赛事。在日常工作之余观看篮球比赛,成了当地群众每年的必备节目。

刘少林表示,好球员都是逐步积累的,如今整体的篮球氛围很好,相信也会有很多后续年轻的球员涌进来。“篮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培养年轻人在面临困境时的处理,也教会了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此外,篮球也是团队运动,只有团队精神才能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沙溪镇龙山村党委书记高绍昌是一名本地“80后”,他回忆,龙山村篮球队老一辈球员“退役”后由于梯队建设短缺,导致水平有些衔接不上。认识到这点后,他开始到一些天赋不错的孩子家中,说服家长同意孩子参加篮球队。“篮球为村里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也将村里的年轻人凝聚了起来。”高绍昌说,通过篮球,也能够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帮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责任编辑:刘欣蕊
  • 篮球
  • 乡村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