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以“一湾两岸”为核心打造具有现代感、国际范的城市建筑群和天际线 罗锦屏 摄
活化后的赤坎老街游人如织 杨川 摄
霞山郊区田园风光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打卡拍照 杨文舟 摄
湛江海湾大桥免费通行,推动一湾两岸协同发展 刘冀城 摄
城市形象与品质,是民生幸福的标尺,更是吸引投资者的名片。
在南海之滨,湛江中心城区沿湾而建,形成了“一湾两岸、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独具魅力的城市格局。该市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现代滨海—异乡风情—历史肌理—田园风光”四大圈层为骨架,打造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半岛风情”城市风貌体系,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市中心城区风貌实现大提升。
从金沙湾入选国家美丽海湾到赤坎老街活化,从海湾夜景升级到田园文旅融合,一场关乎城市竞争力与民生获得感的系统性重塑正在湛江中心城区全面展开,一座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魅力之城正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悄然崛起。
四大圈层:因地制宜激活城市基因
夜幕降临,从湛江文化中心到湛江海湾大桥,华灯璀璨,勾勒出海湾城市的浪漫轮廓。这正是湛江打造“四大圈层”风光,系统构建城市空间美学的生动体现。
今年,湛江创新圈层式空间战略,将中心城区风貌划分为四个功能交融的维度。在“现代滨海—异乡风情—历史肌理—田园风光”框架下,每个圈层正通过精准定位的项目集群焕发独特魅力,共同编织出“半岛风情”基因图谱。
现代滨海圈层:以“一湾两岸”为核心,依托湛江海湾大桥、奥体中心、文化中心等特色建筑,强化“商务金融+文化中心”、消费休闲中心、创新服务中心等功能节点的空间营造,打造具有标志性、现代感、“国际范”的城市建筑群和天际线。湛江文化中心工程已接近尾声,大剧院与美术馆即将投入试运行;奥体中心旁的军事博览园入选省级特色研学线路,今年来接待游客突破134万人次。此外,场景剧《军港之夜》引燃夜色,计划开展“一湾两岸”灯光工程建设,进一步塑造“城海共辉”的视觉交响。
异乡风情圈层: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维多尔天主教堂、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法式建筑遗迹隐藏在大街小巷中,哥特式尖塔、彩绘琉璃窗与岭南瓦檐相得益彰,见证湛江城市的发展变迁。霞山区投入3.2亿元推进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法属警察署等文物修缮与活化;逸仙路片区改造融入花街与鲜花阳台元素,街头增设的咖啡座与画廊营造出“步行500米见花廊”的浪漫场景,打造充满半岛风情的特色文化休闲地。
历史肌理圈层:以“绣花”功夫分级分类推进微改造、微更新,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活化利用闲置空间。赤坎古商埠的大通街启动“一线十码头”复原工程,明清青石阶梯与民国砖铺地面在考古挖掘中重见天日;采用“镶嵌式修补”技术修复的骑楼立面保留70%原建筑构件。杨益三旧居改造的侨乡文化馆、光裕堂蜕变的广府茶艺空间成为活化文物的典范。民主路婚庆街区将民国骑楼改造为爱情主题空间,去年国庆开放首月便吸引2万对新人打卡。
田园风光圈层: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统筹“绿美湛江”生态建设,强化城水景观、城野景观风貌提升,丰富农耕体验、生态康养、研学科普等多样化游览体验,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麻章区打造的“湖光岩—红树林”15公里生态慢行道,串联起红树林研学栈道与观鸟平台;坡头区南三岛投资5.7亿元建设洹汀田园综合体,在保留基塘农业肌理的同时植入共享农庄。田园元素更渗透至城市社区:福民社区以稻田景观彩绘外墙,经开区老旧小区利用违建腾退空间打造香草花园。
专家视角
深规院主创设计师李明在方案评审中强调:“四大圈层绝非物理分割,而是功能叠合的艺术。当现代滨海区嵌入红树林观景台,当田园带生长出法式葡萄园,这种层叠式设计才是湛江风骨的灵魂所在。”
健全机制:多元共治提升风貌品质
今年以来,湛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中心城市风貌持续改善。
在工作机制方面,强化统筹协调效能。成立市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第一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28个相关单位作为成员,形成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科学编制《湛江市中心城区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梳理形成动态更新项目库,共纳入62个大项、99个子项目,明确2025—2027年每年需完成的目标任务,制定各重点项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链,实行定期调度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
在资金筹措方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居民出资等方式,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推出“公益+微利”运作模式,市旅控集团融资1.2亿元投入赤坎骑楼改造;赤坎、霞山区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项目,谋划国债项目5个,总约7.7亿元,将历史街区保护与周边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
在治理体系方面,构建全周期管控机制。建立“部门初审+专家终审”双审制,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历史文化保护、景观艺术等领域专家智库力量,深度参与重要规划、重点片区设计方案和重大项目的技术审查和优化论证,确保项目品质。抓好老旧小区改造,结合城市风貌提升总体空间规划布局,将中心城区已纳库的196个老旧小区按照“成熟一批改造一批”原则有序纳入年度改造计划,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创新项目后续管理机制,通过国企托管、社区公司运营等方式,确保改造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权威观点
中心城区风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有力有序推进。要统筹好长远谋划和短期建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统筹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协同的工作格局;要统筹好建设管理和宣传推介,展现湛江城市新形象,吸引更多投资者选择湛江、扎根湛江。
全民共建:7000余份问卷凝聚群众力量
湛江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积极引导市民成为规划参与者、建设监督者和成果共享者,共同塑造这座滨海之城的温度与灵魂。
民意采集成为规划设计的源头活水。今年初,一场覆盖全域的《中心城区风貌提升意愿调查》通过湛江发布、网信湛江等平台启动。短短两周回收了7000余份有效问卷,精准勾勒出市民的“幸福痛点”:赤坎老街居民反映“停车难”,霞山市民希望消灭“断头路”畅顺城市脉络,经开区家长呼吁“改造老旧小区时保留孩子踢球的空间”。这些带着温度的建议直接转化为项目清单——赤坎区启动老街周边地下停车场建设、霞山区加快推进打通“断头路”攻坚行动、经开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增设11个儿童游乐区。湛江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在专项会议上提到:“问卷中关于‘保留老街梧桐树’的建议,让我们调整了3条道路的改造方案。”
社区创新实践让共治共享可持续。霞山区探索“国企+物业+业委会”三方托管模式,区属国企湛江文旅集团接管74个改造后无物业小区,利用停车费、快递柜等收益覆盖基础管养,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2%。麻章区招募32名退休工匠组成“风貌监理团”,用传统工艺指导骑楼修缮,其提出的“青砖勾缝不得使用水泥”等建议被纳入技术规范。在赤坎区南桥街道,一家社区服务公司正以“小生意+大公益”理念探索社区运营,该公司统一管理约300个流动摊位,通过抽签定岗、统一标识、量化考核等方式,既消除占道经营乱象,又实现月均近10万元收益反哺社区服务。
文化认同在风貌蜕变中持续深化。随着湛江湾《军港之夜》演艺接待观众破万人次,赤坎古商埠非遗文化馆月客流达3.6万人,“鲜美湛江”“五岛一湾”等IP正转化为市民的文化自信。霞山区居民陈伯在朋友圈写道:“原来破旧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变成艺术中心后,我每天散步都要绕道去看看。”这种认同感催生出更广泛的守护行动:市民自发组织“老街导赏团”用心用情服务游客,金沙湾沿岸居民成立“护湾志愿者联盟”积极制止不文明行为,赤坎区三民路历史文化街区11户居民主动拆掉自家防盗网以保持街区风貌统一。“风貌提升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当市民自愿成为城市文化的讲述者和守护者,这座城市才真正拥有了灵魂。”文化学者江冰教授如此评价。
市民声音
“以前觉得风貌提升是刷外墙,现在发现改造尊重了老街巷格局,还增加了停车位和口袋公园,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焕新。”
——赤坎区居民陈女士(摘自问卷反馈)
湛江海湾大桥免费通行:
激活“一湾两岸”新篇章
2025年7月1日,湛江海湾大桥免费通行政策正式落地,这不仅是湛江城市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更是城市治理思维的一次深刻革新。
这座连接坡头区与中心城区的跨海通道,从此不再是单纯的交通设施,而是成为促进区域融合、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节点。从此,南三岛的碧海银滩、奥体中心的大型演艺、军博园的红色文化,将与主城区景点串联成线,进一步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免费通行以来,大桥日均车流量较免费前增长超三成,其中休闲旅游与商务往来车辆显著提升,这一数据变化折射出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大桥免费通行带来的积极效应,正在坡头区招商引资及餐饮、酒店、房地产等多个行业显现。“大桥免费通行后,午餐晚餐都预订爆满,客流量比平时增长了七八成。”坡头御唐府海珊瑚餐厅奥体店人头攒动,厨房主管钟伟连忙得没空擦汗。与此同时,坡头紧抓“大桥经济”叠加机遇,精心策划“畅行湛江湾·我要去坡头”系列主题活动,该区奥体中心五环广场7月4日至6日累计客流量超10万人次,创单次活动客流量新高。
海湾大桥免费通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业态优化,霞山区特呈岛度假村与坡头蓝水项目联合推出“一票通玩”套餐,游客可在西岸法式风情街区用餐后,免费接驳至东岸观看《军港之夜》演出。这种协同效应延伸到夜间经济——奥体中心周边“汽车影院+露营集市”组合,与金沙湾“游艇夜宴”形成差异化互补。
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则更让人惊喜,坡头的资源与潜能将从沉睡中苏醒。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湛江湾实验室落子坡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海东院区、湛江一中新校区即将建成投用,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列为省市共建重点项目,将进一步集聚人气,推动人口向海东迁移。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蒋重秀分析指出,在区域联动层面,海湾大桥免费通行显著降低市民出行成本,有力促进海湾两岸联系更加紧密;在产业发展层面,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优化坡头区营商投资环境,推动两岸资源互动与产业互补实现质的飞跃。
东西两岸资源加速流动,产业活力竞相迸发,市民生活品质节节攀升……这座实施免费通行的大桥,正在成为湛江的“民心桥”“经济桥”“融合桥”,见证着“一湾两岸”从地理连接到经济协同、从风貌统一到文化共生的积极转变。
【结语】
三年之约向海而兴
从海湾大桥飞架东西两岸的交通革命,到四大圈层重构城市空间美学,湛江正以系统思维破解“面子与里子”“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当现代滨海天际线遇见法式风情街区的咖啡香气,当古商埠青石板路延伸向红树林间的田园栈道,这座被寄予厚望的“半岛风情”之城,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焕新答卷。
三年为期,近悦远来——湛江的雄心,远不止风貌。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