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领证新人排队合影宫灯店 非遗工坊里座无虚席

2024年02月22日 16:01:16 来源: 北京晚报

甲辰龙年春节,“非遗”成为不折不扣的热词,开在胡同里的非遗小店也多起来。在西城区樱桃斜街27号,有一家“如愿”宫灯店,领证的新人纷纷来这里合影祈愿。铁树斜街胡同93号的非遗体验工坊里坐满了游客。非遗文化如何“潮”起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些非遗小店,听听它们的故事。

坚持热爱

每一盏都加入有趣点子

在西城区樱桃斜街27号,有一家挂着“如愿”招牌的手作小店,店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精美宫灯,来拍照、体验宫灯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

店主谢梵本大学毕业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开了一家开放式画室。后来,她在非遗手艺人的指导下,学习了传统宫灯手工制作技艺。起初,她只是在自家画室里制作宫灯。慢慢地,宫灯越做越多,花样频出,时不时会有人询问是否售卖宫灯,还有路人探头进来问能不能体验制作。

于是,谢梵本冒出一个念头:把爱好发展成事业。在丈夫的支持下,谢梵本把宫灯店选在了胡同里,并为小店取名“如愿”——“希望自己和每个进店的客人,都能如愿以偿。”

如愿宫灯的店面不大,两张长方木桌布置在一侧,红木柜上高低错落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宫灯——有的颜色鲜艳,夺人眼球;有的清新淡雅,仅用浅浅几笔颜色修饰。再加上在门口晒太阳的猫、午后红墙上斑驳的光影,共同构成了这间小店的独特气质。

“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此前长期为宫廷所用,除了照明以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谢梵本的如愿宫灯小店迎来了客流高峰。前脚刚把一对捧着手绘灯笼的年轻情侣送出门,下一拨客人又如约而至。谢梵本一边准备材料,一边讲述宫灯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打造的宫灯,要用紫檀、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的细木骨架,雕上龙头和镂空花牙作为装饰,外面镶嵌绢纱和玻璃的灯扇,再画上山水、人物等图案……”

注重品质

一天顶多教五组客人

“准备在灯面画些什么?不急,慢慢想,主要是让大家了解这项非遗手艺……”谢梵本将制作宫灯的材料备好,搬了个板凳坐在客人对面。她手里拿起一个宫灯龙骨:“这个龙骨框架是卯榫结构的,每个小支架、沟槽都要仔细打磨。每做一个龙骨都需要两三个小时,因此每盏灯都是独一无二的。”谢梵本笑着打趣,这也解答了顾客“吐槽”的“预约不上”的问题——“一天顶多教五组客人,因为前期准备工作很精细,多了实在做不过来!”谢梵本没有为了增加客流量,牺牲质量。

如愿宫灯的招牌是谢梵本的儿子亲手书写的毛笔字,这也让宫灯店意外成了领证新人热门的拍照点位。“旁边就是西城区民政局,刚开始挂这个牌子的时候就有人来拍,但是那会儿人没有这么多,不会排队。”谢梵本笑着望向窗外——店门口排队拍照的新人已经排起长龙,午后阳光在玻璃门上映出一对对幸福的身影,温馨而美好。

小店“无意间”成为热门打卡点,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推开门,主动了解、体验这项传统技艺。“路过门口看到排了很多人,进来才发现是个宫灯体验店,之前没接触过,做个试试。”大学生玥玲和好朋友来到樱桃斜街串胡同,想亲手做个灯笼,邮寄给远方的朋友。

渐成潮流

游客热衷打卡非遗小店

到东四胡同博物馆刺宫绣、绘团扇;逛雨儿胡同,在北京非遗博物馆画鼻烟壶;到纪晓岚故居体验掐丝珐琅;在老北京皮影艺术馆里玩皮影……胡同里,一个个非遗文化坐标越来越多,引得游客纷纷打卡。

距离如愿宫灯不远处的铁树斜街胡同93号,清一色的矮房灰墙中间,藏着一座93号院博物馆。约100平方米的小院被分成非遗展厅、体验工坊等,毛猴、兔儿爷、扎染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记者来到博物馆采访时,约一间教室大小的体验工坊内坐满了体验的游客,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做手工。“非遗作品的背后是技艺,一旦传承人没了,技艺就没了。”工作人员马萌表示,希望通过展览和活动,让更多孩子、年轻人了解非遗技艺,爱上非遗。

责任编辑:刘欣蕊
  • 宫灯
  • 手工艺
欢迎关注中国城市报微信号
分享到: 

关于我们

城市服务

报社业务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10-65367114  010-65363263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