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央美毕业展:通往艺术的未来

2019年07月02日 05:50:0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刁静严

6月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迎来了今年的毕业作品展。

五光十色的展厅、各具特色的作品,无不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青春的活力,有趣的思想,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各种主题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152名毕业生的展品,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与创造后,诞生了一场艺术与思想碰撞后的绽放。

观展既是为了寻找审美上的呼应,也是为了追寻艺术上的共鸣。让我们不妨在这些作品里,从艺术的视角探讨当下的话题,用艺术倾述自己的想法,用艺术连接通往未来的道路。

zgcsb2019070117p28_b.jpg

 首饰设计方向

 林易翰:《不为玉碎》

 遥远的以后是未来,明天是未来,下一秒也是未来。

 ——林易翰

 林易翰在进行玉品消费市场调研时,发现人们在佩玉的选择上更偏向于玉饰的附加意象,而非玉的内涵本身。比如带有寓意的玉雕形象、玉雕工艺的高低等,而这些附加意象往往限制了大众对于玉的审美及其文化的理解。

 那么,形态的意涵与材质的内涵应该如何取舍?

 林易翰通过打碎这一方式,让玉品回归到简洁的形态,引导观者更多的关注到玉文化本身。另外,每一块玉石可拆卸的结构,都赋予了它更多的佩戴性,以此来体现玉的珍贵。

 “在您的高标准下,会不会有没成功打碎的玉石,被浪费掉了?”记者问他。

 “将近有一半吧!”林易翰笑笑说。

 林易翰介绍道,在打碎的过程中,其实场面并不是完全可控的,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和力度,多次打碎再经研磨后,才能达到最终展现的形态。

zgcsb2019070117p27_b.jpg

 服装设计方向

 彭巾卿:《悲观预知》

 人未来的设计,需要观察时代,去更新矛盾,以及寻找崇拜未来科技和反对未来科技之间的平衡。

 ——彭巾卿

 基于《未来简史》的预判: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面对这种情景,人会产生强烈的悲观预感。

 通过对生物面料的研究,彭巾卿研发出一系列新型生物复合材料,并将材料的特性放大呈现出来,以表达对悲观预知的一种感受和对抗。

 “这种材料不完全受控成型,它会因接触到的阳光、水分、空气密度不同,而自动收缩和膨胀。”彭巾卿说,它和人的不受控很像,区别于智能机械,它不能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形态,也不能被挤压。而从比较脆弱的硬质材料,转化到比较韧性的软质材料,突破了固有面料质感边界的划分。

 彭巾卿介绍,之所以选用这样的材料,还因为它的环保性。在材料废弃之后,可以直接在海洋和土壤等生态环境中得到百分之百的降解,无任何污染。

zgcsb2019070117p29_b.jpg

 艺术与科技方向

 李明心:《金色漫游》

 有趣的未来将现于后代的史册。

 ——李明心

 《人类简史》作者、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曾说过:“人类历史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有些人早已信奉数据主义,愿意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就算这代表着放弃隐私和自主性,他们也觉得无伤大雅。”

 庞大的数据处理系统正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明心感受到被数据入侵的恐惧,她决定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去探索数据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在《金色漫游》这个作品中,李明心虚构了一个科幻故事:以数据处理机器人“11”为出发点,建出了一个数据处理的“金色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可以通过“11”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一天,“11”突然出现了程序错误,他产生了思考:那个让它厌恶的、对生活毫无信心的女主人究竟是谁,她与自己又有着怎样的关系。“11”的技师骗它说女主人是它的恋人,女主人被生活所压迫致使“11”也受到损害而出现记忆错乱。

 随着数据流的发展和隐私的渗透,一些人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而后饱受周围的恶意攻击,陷入泥潭。之后,被赋予拯救人类使命的“11”被迫降级,无法再去救赎人类。人类自以为生活在“金色时代”,但是一切早已晦暗无比。

 “或许我们都在困境之中,但是我们却毫无办法去感知,也毫无办法去解脱。”李明心通过虚构的剧本,配以视频设计与解说,加上现场倒塌的展台,展现了“消逝的科技”。

 时代变迁,供奉与被唾弃皆在一瞬间。

zgcsb2019070117p26_b.jpg

 数字媒体艺术方向

 熊樱菲:《Medusa 2.0》

 未来是现在之后的时间,由于存在时间和物理定律,所以未来的到来具有不可避免性。

 ——熊樱菲

 在一次派对上,熊樱菲发现,曾经被认为是“非主流”的整容技术,早已融入大众生活。

 那么,怎样的人体美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如果大家都遵循“网红脸”的审美标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熊樱菲选用工业流水线的形式来表达“网红脸”所具备的千篇一律。她将3D扫描打印后的人头模型置于传送带上,三个机械臂分别负责切割出双眼皮、高鼻梁和锥子般的脸型。当传送带开始运行时,机械臂随之将面前的模型逐一削割成统一的“网红脸”模样。

 如此具象化的手段将整个过程曝光于公众视线之下,在三分钟内,观众便可看到从自然的面庞到具有“网红脸”特征的模样,特别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速度与效率的需求,也展现了作者在审美上对于社会工业化的思考。

 作品主题中的Medusa(美杜莎),实际上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女妖,头发是毒蛇。作者以此命名,向美的规范观念发出挑战,批判了狭隘刻板的“理想美”。

 “我关注的不仅是经过机械改造后的面部外观,更多的是身体改造与当代语境下审美标准之间的关系。你在审视面前的‘网红脸’时,他们也在审视着你。什么样的‘美’才是社会所推崇的美,这是值得思考的。”熊樱菲说。(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7月01日 第 17 版)

责任编辑:越玥
  • 央美,毕业展,艺术,未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