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内蒙古: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2019年08月26日 06:30:2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宋浩

1566787217104181.jpg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华拓矿业矿区,山水相依风景如画。

1566787242745828.jpg

库布其沙漠里,用汗水织就的一道绿色屏障。

1566787259226433.jpg

霍林郭勒额仑草原全年禁牧后,如今成为水草丰美的旅游胜地。

国土面积占全国九分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全国第六大粮食出口地区。但另一个方面,草原生态较为脆弱,长期以来在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影响下,区域生态危机重重,如何在确保发展的前提下,建设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生态风景线,成了2500万草原儿女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上下一心,依靠科技,攻坚克难,向沙漠进军,降伏了“沙魔”,建起了绿洲;向野蛮开采说不,视环保为生命,让渣山变身绿水青山,把废土变良田;坚持禁牧、还草,组合饲养品类,让草原自然修复,重现昔日盛景。

让沙漠能生金,把矿区变景区,还草原生机与美丽,一曲绿色发展的赞歌,已然奏响。

人进沙退,守住了家园,

也开创了一番新事业

“去年你来时,甘草种子还没有种下去,今年开春这批甘草苗子就卖了19万多元钱,除去人工费和土地整理费用,给村级集体创造了7万多块钱的收入。”采访中,高毛虎兴奋地跟记者算起了账。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高毛虎是鄂尔多斯亿利新村的荣誉书记,也是最早参与库布其沙漠治沙的“民工联队”带头人之一。“我们最早治沙,就是为了守护家园。那时候经常是刮一阵风,你可能连门都开不了,更别说吃个清净饭,有时候端着碗,吃着吃着就吃出沙子来了,还叫人怎么过?”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高毛虎一脸无奈。

如今,沙漠里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和甘草产业园,每年有上万人脱贫致富。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沙魔”,成了致富的“宝地”。

而那个一度要被风沙吞噬的村落,变成了如今的亿利新村。排排整齐的新居,门前绿树成荫,不远处的树林里,羊群正在悠闲地吃着玉米秸秆。“树把沙给固住后,我们的土地就保住了,种上玉米,秸秆可以做羊的饲料,玉米可以卖钱,羊粪回头做成有机肥,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当地村民老陈对记者说。

治沙成功后,高毛虎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甘草种植上。通过流转,他承包了一大片沙土地,带领村民种起了甘草。“甘草特别适合在沙土环境中生长,基本上不用怎么管,常浇水就可以了。按照3年期来计算,一亩利润在8000元左右,比种玉米强多了。”高毛虎说。村民们看到高毛虎如此懂沙,就一致推选他担任荣誉书记。“我这个书记既不领工资,也不干具体业务,但村干部干啥都喜欢跟我商量,就算是个顾问吧。”高毛虎笑着说。

“按照钱学森先生的治沙理论,沙漠绝对不是寸草不生,沙漠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如果利用好,绝对能干出一番新事业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发展的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说。

矿山变景区,绿色发展不只是口号,更要付诸行动

在乌海骆驼山矿区,曾经烟雾缭绕的渣山,如今绿草成荫,不时有小鸟飞过。谈起今天的景象,内蒙古自治区首座绿色矿山证书获得者、广纳集团董事长王全才如数家珍:“煤矿开采过程中,有一部分不能用的煤矸石,混在渣土中,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自燃。你要是以前来乌海,这些渣山都是‘吞云吐雾’的怪兽。”王全才所说的“吞云吐雾”,指的是渣山晴天冒烟、雨天起雾的场景。

“渣山治理后,顶部空间将形成将近5万亩的土地。我们计划用黄河清淤的河泥,再配上京海电厂的灰渣,利用我们广纳集团腐殖酸肥料,改造出一片真正的有机农田。既可以搞种植,也可以搞采摘。还可利用渣山的几个层级,改造出环山自行车赛道,将来举办自行车赛事,把这个地方彻底打造成一个旅游和休闲为一体的景区。”王全才说。

走进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华拓矿业矿区,在绿树的掩映下,一个美丽的人工湖碧波粼粼,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采砂坑。华拓公司董事长石文杰告诉记者,华拓未来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工业小镇:里面既有商业区,也有酒店等服务业,甚至会引进几所学校。

产业要实现升级,没有规模就不行。为此,在巴彦淖尔市政府和乌拉特前旗政府的主导下,华拓矿业对周边的矿产企业进行了整合。“按照计划,我们将在2020年实现矿山的升级改造。届时,铁矿石将通过封闭的传输带进行传送,真正达到‘采矿不见矿,尾矿全利用’的效果。”华拓矿业总经理王洪给记者介绍了“尾矿全利用”计划,“现在河道采砂彻底被禁止了,但建筑对砂石料的需求量非常大,我们根据要求对尾矿进行重新加工,指标完全满足建设需要,又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王洪说。

“绿色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问题的一个严峻命题,资源过度开采后,这一代人好过了,但下一代人怎么过?必须有一个交代。用资源型产业换取新的产业模式,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是对时代最好的回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明孔说。

禁牧还草,丢掉了眼前

利益,却赢得了未来

2015年夏天,记者曾到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进行采访。实行轮牧政策之后,牧民们最大的生活压力就是买牧草。“一吨牧草贵的时候能够卖到上千元钱,这笔费用让他们压力特别大。为此,扶贫办专门联系银行,通过金融扶贫政策,为他们争取到贷款支持。”说起这些事,从小在草原长大的旗扶贫办主任张满元感到十分无奈。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草原大部分为荒漠化草原,降水量稀少,曾经的过度放牧,让草原失去了活力。实行禁牧政策后,家住希拉穆仁草原的朝鲁在自家的草场开起了牧家乐,一个蒙古包一个夏天就能挣30多万元。“虽然养的羊少了,但草原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游客也多了起来,再加上国家给的禁牧补贴,细算起账来,生活水平比以前强多了。”朝鲁说。

记者从自治区农牧业厅了解到:从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136亿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8个省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其中,国家每年投入到内蒙古的这笔资金就达40.4亿元。从呼伦贝尔到阿拉善,内蒙古草原牧区有143万户牧民受益。

曾经,一哄而上的工业开发让霍林郭勒草原遍体鳞伤,本地人不想住,外地人更不愿意来。经过近年来的禁牧政策之后,额仑草原已经成为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许多外地的朋友来了都好奇地问我,为什么看不见牛羊?我说它们全都在圈里面,吃打的草。”霍林郭勒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雪婷说。现在,草原变好之后,一年一度的草原婚礼节和马拉松大赛,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兴安盟科右前旗良种场村,党支部书记逄学文是个爱琢磨事的人,对于如何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保护好草原,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四只羊的饲草量相当于一头牛,而十三只羊的效益才能赶上一只牛,而且牛不吃草根,对草原的破坏最小。”在逄学文的带动下,如今的良种场村养殖户,全部换成了养殖西门塔尔牛,几年下来效益倍增,草原也比以前更加茂盛美丽了。

谈起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主任吴平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生态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绿色发展,草原才能赢得明天。

《 中国城市报 》( 2019年08月26日   第 13 版)

(原标题:内蒙古: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是对时代最好的回答)

责任编辑:越玥
  • 后代,绿水青山,时代,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