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医生签而难约窘境

2019年09月02日 06:12:09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康克佳

为推进医疗体系改革,近年来,我国加强基础医疗建设,持续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而家庭医生签约成为了重要抓手。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总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在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之后,由于家庭医生的硬性指标规定成为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巨大工作压力,出现了“代签约”“只签约不服务”“空壳家庭医生”等造假或流于形式的现象。如何能让老百姓在签约服务后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新生儿疫苗+家庭医生

成捆绑式签约?

刚做父亲不久的卢先生正在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备为孩子签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他告诉记者:“孩子出生之后要到社区医院打疫苗,第一件事儿就是要签署一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这样才能享受到一类疫苗接种、健康管理等服务。”

“只有签约了才能享受免费的一类计划疫苗接种和生长发育检测等服务,感觉有点像捆绑销售。”同样带着孩子来社区医院接种疫苗的周女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按理说,一类疫苗的接种本来就是政府免费向市民提供的,为什么一定要签署家庭医生协议之后才能接种呢?”

在奥运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室的家庭医生签约台,记者看到,《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中,包含了高血压患者签约服务包、0—6岁儿童签约服务包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包等共计6个选项。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有不少新生儿的家属前来签署该服务协议书。随后,记者来到奥运村社区医院的疫苗接种室发现,凡是为孩子接种疫苗的家长都签署了0—6岁儿童签约服务包,不少家长告诉记者:“大家都签,我就跟着签了,具体为什么没有考虑过。”

对于周女士的困惑,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并不是强制签约,“不是签了约才能打疫苗,签约家庭医生只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签约后服务难保障?

“我给孩子不仅签了关于疫苗的0—6岁儿童签约服务,另外还签署了一份基本服务包。但是前几天孩子生病了,因为是周末,就准备先咨询一下家庭医生,但是医生的服务态度简直不敢恭维。”屈慧(化名)的孩子刚满1周岁,在孩子周岁体检时她想尝试着拿孩子的医保卡在社区医院自助挂号机上为其预约一个中医推拿,尝试了几次都未成功,便去咨询处询问,被告知需要有工作人员办理关联。“在办理社保卡关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问的就是我有没有给孩子签约家庭医生,在得知没有签约之后就迅速让我签字并帮我给孩子选择了家庭医生。”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的这一波操作,让屈慧有些不明所以,“我连医生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就稀里糊涂的给孩子签了约。”

其实,在屈慧眼里,签约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签约之后,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孩子生病的第一时间,屈慧决定求助能够提供咨询和预约诊疗的家庭医生。

“孩子发烧持续1整天之后,按照基本服务包里所包含的用药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我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签约家庭医生打了电话,但是医生告诉我‘生病应该先去医院’,之后就挂断了电话。”屈慧觉得,虽然医生说的“先去医院”没有问题,但是在她看来:“基本服务包里列举的全科预约诊疗、用药指导、健康咨询等都不存在,后续服务没有办法保障,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只签约就完事了么?”

家庭医生的职能是什么?

其实,不少民众在签约家庭医生后有着和屈慧一样的疑虑,家庭医生究竟是什么?

擅长儿童及成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医生郭瑞金,是奥运村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一员。“大多数的签约民众都会把我们当成私人医生,总觉得不能上门服务就不算家庭医生。”郭瑞金告诉记者,其实老百姓所要求的上门服务并不完全属于家庭医生的范畴,由于现在的家庭医生主要提供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论是从工作精力还是业务水平,家庭医生都没有办法承担“私人医生”的职责。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所给出的解释,现阶段中国的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对此解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等于上门服务,而是以团队的形式为民众服务。

“家庭医生和内科、外科医生一样,也是一种专科医生类别。家庭医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并不是要求医生上门去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其主要学科内涵是为服务对象提供全过程、连续性健康照护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郭瑞金进一步解释。

“虽然不能上门服务,但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和医疗资源的配置者,具有对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作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分级诊疗机制尚未建立,全科医生资源较少,不少老百姓有“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因此,更需要让公众多了解全科医生配置医疗资源的特殊地位。

仍有痛点待击破

除了对家庭医生概念的混淆,家庭医生势单力薄,“签而不约”也被不少居民诟病: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负责几万户居民的健康,而全科医生只有几名,一个医生往往要完成几千个居民的签约。他们日常要管好门诊和住院病人,怎么可能提供更多服务?

对此,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巡视员刘利群坦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现实推广中,医生数量无法满足签约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全科医生25.3万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81人。

为此,刘利群指出,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好,需要做好七方面工作,包括:把家庭医生团队做强;家庭服务做到细化和精准;突出重点人群;结合医保制度措施提高居民签约积极性;做好医院对医生的激励措施,重点推进签约服务费的落实;发挥好互联网+家庭医生的作用等。

除了解决好“人”的问题,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看来,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由量向质的转变,还离不开政府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力、物力的投入,加强家庭医生业务素质的培训,提升家庭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政府应该出台有关绩效和考核机制,让愿意做的、做得好的家庭医生得到奖励,提高家庭医生职业吸引力。”他说。

“要想真正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必须跟上。”郭瑞金表示,未来希望家庭医生能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如建立家庭病床、预约三甲医院专家等,“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关于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收费机制,减少‘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的尴尬。”

短评:对症下药 补齐短板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过程中,百姓看病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基层却出现了“接不住”“落地难”的窘境,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等问题。高签约率与人们的实际体验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医疗资源的短缺成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的掣肘,而有些地方也存在着重签约率而轻服务的思维,往往是在患者对签约内容和服务条款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就签约了,或是签约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不全,后续服务就很难跟得上,签约自然流于形式。

不过,任何一项利好政策的实施,不会一蹴而就,不能因为一时的缺陷而因噎废食。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也是如此,公众应给予适当的理解与尊重。

当然,破解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签而难约”问题,更需要“对症下药”,致力于长远性的人才培养和配套政策优化。比如,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补好人才储备短板等。毕竟,签约率反映的只是一个数量,体现的是服务的覆盖情况,要持续关注的重点是提升签约服务内涵。

(原标题:如何走出家庭医生签而难约窘境


责任编辑:李彤彤
  • 如何走出家庭医生签而难约窘境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