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聚元号”弓箭传承人杨福喜:制之方寸,射达千里

2019年11月29日 15:56:5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作者:刁静严 刘唤宇文图

zgcsb2019112517p18_b[1].jpg

杨福喜在制作弓箭,正进行勒牛角步骤。

zgcsb2019112517p17_b[1].jpg

射箭时的杨福喜。

zgcsb2019112517p19_b[1].jpg

杨福喜,“聚元号”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第十代传承人。2007年6月,他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福喜所在的“聚元号”弓箭铺,始创于1721年,距今已有298年的历史,是中国唯一一家保持传统技艺的弓箭铺。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个月磨一张弓

弓箭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的军事活动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射箭成为了运动项目,而对于其用具,人们见到的多是工业生产线上批量制作的复合材料弓箭。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手工弓箭便显得尤为珍贵。

据杨福喜介绍,“聚元号”制作的弓全名为“筋角木反曲复合弓”。其中,“反曲”指的是制作过程中,弓胎需反方向用力,以最大程度发挥弹性。弓的主体内胎为竹,外有牛角使其弹,内有牛筋使其韧,两端有木质弓梢,这便是“聚元号”弓箭名称的含义。

其实,一张弓要经历“白活”和“画活”,并经历半年时间才能脱胎换骨。

采访中,杨福喜向记者演示了制作弓箭“白活”的步骤之一——勒牛角。只见他把裸露的弓胎和黝黑的牛角并合在一起,用力地系上麻绳,把弓的中部夹在辅助工具“压马”的“马背”夹板内,然后又灵活地抬起左腿压在“马背”上,右手从“马头”抽出一把走锉,然后把一指粗的麻绳一圈圈缠到弓身上。他布满皱纹的双手没有丝毫颤抖,不一会就把麻绳从中部缠到了弓梢,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杨福喜说,在制作弓箭的过程中,铺牛筋是最耗时间的步骤。“牛筋要铺三层以上,每层最少一周才能晾干。除此之外,弓身会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非专业人员既难发现也无法修理。”所以杨家弓箭制作专门规定,为了保证质量,一张弓制作完成后,要再放置四个季节,确认不会出现问题后,才算真正制作完成。

这正是18个月磨一张弓,方寸间尽显品质。

射以观德 以弓为友

杨福喜成为手艺人之前,还是个血气方刚、脾气直爽的青年。年轻的他开过5年出租车,做过几年自由职业,走走停停,一路随心。直到1998年,杨氏弓箭家族中除了杨福喜的父亲,再无一人从事弓箭制作。那时,40岁的杨福喜才开始接手父亲手中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承人。

从那时起,弓箭便开启了杨福喜的别样人生。这条路尽管艰难曲折,但杨福喜说自己从未后悔过。

那么,在现代弓箭得以量产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地以传统弓箭手工技艺为生,难吗?

据了解,“聚元号”曾经也有网店,但由于每张弓制作标准高、要求严,且都要根据顾客的身高、臂展和力量定制,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无法承接大量订单,所以杨福喜不得不放弃了网上销售这条路。

在杨福喜的工作室内,“射以观德”的牌匾被挂在显眼的位置。“弓箭制作,应先保质,再保量。至于经济方面的得失不是我所看重的。作为一个手艺人,首先是要坐得住。如果看待弓箭,只一心想着它能卖出的价值,那这弓箭就做不好。”杨福喜说。

一路走来,杨福喜与弓箭为友,秉持匠人精神,坚守德艺先行,为每一张弓注入他的心血和灵魂。

期待“候鸟”来临

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颁发了牌匾。而在非遗牌匾之下的,是“聚元号”第十代传承人杨福喜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杨福喜的儿子杨燚已成为“聚元号”第十一代传承人,但杨福喜并没有吝啬自己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艺,他将老手艺同样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弓箭制作技艺既是‘聚元号’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国家的,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学习弓箭制作技艺,将弓箭文化好好传承下去。”杨福喜说。

除弓箭制作技艺外,传统射艺同样需要得到重视与传承。采访过半,杨福喜前往村子附近的杨树林,向记者演示传统射艺。杨福喜介绍,虽然北京近年来开设了不少射箭馆,但教授方法多为西方地中海式射箭法,中国独特的传统礼仪射箭方法鲜有人用。

说罢,杨福喜戴上了鹿角扳指,稳定果断地开弓。只听“嗖”的一声,离弦箭迅速进靶入环。

恰逢初冬时节,树林上方,成群的候鸟依次飞过。杨福喜望向天空,期待着弓箭制作技艺与射艺“候鸟”的来临。

责任编辑:越玥
分享到: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9000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7114 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邮编 100733